好像大家都知道高雄舊地名叫作打狗

但是卻都誤以為因為在地人很會打狗嗎??

其實不是唷

記得上上學期的台灣史老師有說過

也澄清了這項事實

爲了有更正確的答案

再去查了一次維基百科


打狗地名的由來與演變

十五世紀左右,此地的原住民番馬卡達奧族,遍築荊竹抵禦來自中國和日本的海盜。平埔話中的「竹林」發音似「打狗」(Takau),故漢人稱之「打狗」亦或「打鼓」。日治時代因其名不雅,改名為「高雄」,打狗音近日文發音的「高」與「雄」(Taka-o)。




想到打狗就會想到英國領事館

但是我發現到一件人人都誤會了的事情

以下:

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及領事官邸為建於1879年的英式建築,是當時英國政府於打狗掌理領事業務工作的重要據點。

領事官邸則位於基地高度離水面約30公尺的小山上。

領事館與領事官邸之間,並建有石階相通,在臺灣目前現存的西式近代建築中,打狗英國領事館及官邸的年代最為久遠。

日治時期結束後又逢多次風災,處處斷垣殘壁。

直至1985年後,"打狗英國領事官邸建築物"方開始進行修復。

198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"打狗英國領事館"(實為打狗英國領事官邸)二級古蹟,並闢為高雄史蹟文物館

由於政權及產權的多次轉移,以及資料的誤用,數十年來,山丘下碼頭邊的領事館建築物一直未被重視,而山丘上的領事官邸建築物,卻一直被誤認為英國領事館.。

咦!原來我們一直認為的那個領事館不是應該的那個領事館,而是那個領事館啊!





領事官邸建築特色

打狗英國領事官邸的建築為後文藝復興時代巴洛克式建築風格,包括花欄石雕及圓拱設計,原設計者為英國人,使用尺寸皆為英制單位。

建築物整體外觀的四周外牆有連續的半圓拱,轉角處的栱較小而牆柱較大,為穩固結構,轉角的磚柱為雙柱並立。



↑拱門拱門




建築物房間內設有壁爐,建物下層內並有高低不一的地下室,此乃建造當初為因應高低不一的地形所做的空間設計,其主要用途為倉庫或儲藏室。


雖然建築物設計者為英國人,但建築工匠是聘自中國大陸,而建築用的紅磚則從廈門運來,竹節狀的落水管是清末洋樓的特色。



↑竹節狀的落水管




↑現今的領事官邸已被開發成餐廳,聽說餐廳裡面有個龍穴的位置↑




↑ 要上領事官邸,先爬上這座梯唄,基本上都會讓你氣喘吁吁,因為..粉..陡.. ↑





↑在領事館與十八王宮廟之間發現到一條小徑,發現是餐廳的廚房後面,在這麼美麗的環境之下,
卻奇臭無比,無法讓人多待一秒,讓我想到在「我在墾丁天氣晴」裡面有一個外國人的某一句話
:是不是在台灣,好吃的東西背後,廚房總是讓人感到噁心,髒亂不堪的呢!
....... 真的是非常的諷刺,非常的丟臉..丟臉丟臉...   ↑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ayfay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